蘋中信:台北書展框架的跨越想像(李明璁)

論壇與專欄 〉
     蘋論:試委沒有社會責任意識     焦點評論:保護農地 一步也不能退讓(吳佳玲)     UBER做的這碗湯還能喝嗎(趙哲聖)     零安樂死能讓動物安樂嗎(張勝源)     司法必須對行政無情(吳東都)     90度鞠躬背後的職業傷害(洪宗賢)     蘋中信:台北書展框架的跨越想像(李明璁)     《蘋果論壇》徵稿

分享到 Facebook

分享到 Plurk
分享到 Twitter

蘋中信:台北書展框架的跨越想像(李明璁)

2017年02月08日

更多專欄文章

台北國際書展今日登場,周子瑜 扮太妹打虎,儘管書市不甚景氣,台北 遇見 香港當代藝術,但熱鬧滾滾的盛況仍然可期。在折扣戰與贈品堆中,宜蘭沒放假 縣長挨轟後被讚英明,賣書人薄利多銷的心願與買書人快撿便宜的心態,SBL/台啤開季2連勝 艾倫:我是領導者,達成了最大共識。無怪乎,北市體育局:世大運比照嚴管,在書展官網首頁,同日生兒女車禍同死 他轉愛建育幼院,「刺激買氣」躍為斗大標題──送iPhone、機票、食宿券,資生堂東京櫃2015年周年慶 東京同步價,周年慶限定,「書買得越多,中獎機會越大」。不應只是販售大會我無意嘲諷這個熱絡市況的表象,正如同台灣「新書人均出版量」高居世界第二,但平均每人購書量卻不成比例地落後,日常閱讀習慣的相對貧乏,早已是本地出版界老生常談的問題了。作為一個寫書、編書、教書、藏書的重度讀癮者,我比較想討論的是,對於台北書展,我們還可以有什麼跨越既有框架的想像,以及實踐的嘗試?
就順著現實條件,姑且將書展也視為商展的一種吧。即便如此,真正厲害的國際商展,其實都不是商品販售大會(甚至還刻意排除現場單品買賣),相對的,至少得具備以下兩個要素:第一,要能搭建友善便利平台,媒合跨國同業的交易與協作、甚或促成異業的策略結盟;再者,必須提供創新展示舞台,激盪業界各國人士的靈感與論辯、同時揭示多元的產業想像。
據此,車展的核心為概念車而不只是促銷車,資訊展的精髓是研發示範而不應在3C量販。商展如果不能更深刻的交流、也沒有更前衛的啟發,只是輪番把各類商品的大賣場搬進世貿狂催個一星期,表面看來皆大歡喜,但對產業升級的探測、乃至國際市場的拓展,實在都無甚裨益。
對此問題,台北書展基金會其實已投注努力試圖「矯正」。比如逐年擴大規模的獨立出版、獨立書店和NGO展區,或今年的跨國書店論壇、編輯力論壇等,都具體回應著前述「創新概念展示」對於一個大型商展的關鍵意義。然而,若以更高標的期待審視(既然台北書展已成華文圈也是亞洲最大書展之一),能彰顯時代趨勢之發問、凝聚國際出版社群認同的活動,數量相對還是不夠多元、議題也可以再深入一些(甚至不排除尖銳而能引發辯論的課題)。
此外,本屆台北國際書展建置了行動App,但在下載試用後,個人覺得仍有很大進化空間。近年來大型商展、影展或音樂祭都已將官方App客製化成個人隨身秘書:可以和自己手機裡的行事曆、社群網路、搜尋引擎等連結整合,成為參與書展前中後期的資訊管理平台。試著想像:當你瀏覽、關注某個攤位或活動,App後台的大數據系統就開始運作,並據此推薦你近似主題的出版社和相關講座,提供延伸書目。在書展期間,App不僅提醒你活動時間、指引展區(甚至含括世貿以外的其他書店),還能連結同類粉絲社群、觀看報導、加入評論。
舉辦跨國連線策展見微知著,如果App不只被當作單向的行銷宣傳管道,而是從參與者異質化的需求滿足和興趣延伸出發,逛書展的互動經驗就可能更朝向分眾化和個體性,不再依循集體觀光化的大拜拜模式。惟有如此,在短暫書展中所引燃的閱讀熱情,才有可能延續至日常生活。最後,台北國際書展既是文化部傾全力主辦之國家級活動,希望於此期間亦能在東京、香港、紐約、巴黎等文化部駐外據點,同步策劃不同出版主題(如裝幀設計、旅行創作、飲食文化等)的展覽或座談活動、並在當地提供即時的版權媒合服務。或許一個跨國的連線策展就此形成:「在台北舉行的大型國際書展」,加乘「在某城市舉行的小型台北書展」。拋磚引玉,腦力激盪。當我們一起走進喧囂的台北書展會場時,別忘了持續想像:跨越這個書展既定框架的無數可能。
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自體脂肪豐頰
桌上型飲水機價格
高雄 隆乳
求平安
業務求財
冰滴咖啡
賣中古車
便宜網站
網站設計公司
T5燈管
身心靈放鬆課程
台北真空成型
不銹鋼字
車燈
LINE直播
膠原蛋白豐頰術
高雄新舊屋清潔
運動飲料
網路攝影機
絲線拉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