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中信:憤怒與感動,之外……(詹偉雄)

現代社會非常需要「憤怒」與「感動」,酒駕男毆3警 辱罵「狗畜生」,這屆世大運結束後,泉水變強酸 社區45錦鯉暴斃,大家再一次見識到了。日本足球隊一大早打掃選手村前的公園、阿根廷運動員披上台灣國旗參加閉幕式、德國標槍選手霍夫曼以其迷人風度一夜之間吸引1.4萬網友到他的Instagram上按讚,陳建仁:6大方案 打造亞太生技中心,或者如美國男籃隊總教練在冠軍戰兵敗後寫下一封感謝台灣的信,都在網路社群引發頻繁的分享。相對的,網球選手詹詠然於男女混雙因病棄賽引發的指責,則隨著她與辛吉絲搭檔的美網賽事接連過關斬將,而愈演愈烈。太少思考運動本身「憤怒」與「感動」都是張力非常大的情緒,而且都因伴隨著「共有」(sharing)的認知而獲得強化,所謂「義憤填膺」,說明著正因有千百人和你一樣不平,才得以讓你的憤怒達到忘我的高度。現代社會渴望這樣的情緒,一方面來自於工商社會的理性貫穿生活世界,每個人的日常都被許多抽象、標準的規則所管控,個人深深感受到「一根小螺絲釘」狀態下的無助、孤獨與寂寞,無法確證自己本能的情緒是否正當,也不敢表達,因此,當一樁眾所矚目的公開事件於傳媒的再現下開演,很容易就成為各種「重識共同體」的集體索慰──我的情緒可完滿傾瀉,而且正因大家都如此,我因而確認了我不是黑暗外太空中那顆寂寞原子,擺脫了日常生活裡對隔絕的隱隱焦慮和恐懼。
另一方面,「憤怒」與「感動」也扮演著劃分我群與他者邊界的功能,詹家與網協在輿論中逐漸變成了奸巧算計的他者,而放棄世錦賽高額獎金的戴資穎則成了台灣人共同的女兒,這其中,「個人的犧牲」扮演著主要的敘事元件,呼應著每個人身處的企業或團體組織最基底的戒律要求。於此,一個弔詭的發展就來了:許多在系統裡因為被要求犧牲主體性而無助苦痛的個人,此際卻反過來支持著壓抑著他們的主流意識形態。
比較讓人感慨的是,我們的世大運社會學,聚焦太多在「運動員」(從他╱她們的身體到認同)身上,而太少思考「運動」。
現代運動於西方發端,而逐漸普及於全球,有一漫長的發展過程。它從氏族部落彼此爭戰、獵食大型動物必要的近身肉搏,發展到紳士社會中透過規則來規範的體能競技,一方面拿掉了暴力荼毒的非理性,另一方面卻仍保留著人身為動物的某些必要的野性,過程中有一番細緻且辯證的義理。1861年,英國社會哲學家Herbert Spencer提出他的教育三基石──「德、智、體」理論,其中最具時代感的就是「體育」的揭櫫,呼應著劍橋大學與諸多公學推動足球和橄欖球規則的建立,成立職業運動聯盟等關鍵事件。
有助超越生命困局英國人發現當運動進入每個人的世界且「日常生活化」,個人可與他的身體取得一種日新又新的對話,產生一種存在的確信感,而不斷強化的身體則驅使人們嘗試冒險,引領他們去到無人探究的邊疆,開啟從未預想過的生命旅程。職業運動雖是一場場持續性、展示性的大型賽事,但它周而復始、超越個人生命長度的特質,則無可置疑地會變成公眾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爭辯場,它展現傳奇(legacy),也披露醜聞(scandal),結局有時發人深省有時則不免引人感傷,但社會普遍同意:所有運動都有運動員和他或她身體的焦灼對話在先,那一刻無比真誠、毫無功利且美麗創造,因為大家在日常生活裡也是運動者,具備由身體而來的深度同情理解,也因此,職業運動關鍵賽事所創造出的爭議討論,往往劇力萬鈞,但都有助於個人和社會超越生命困局。英國把運動放在「數位、媒體、文化與運動」部下管轄,台灣把運動由體委會下放到教育部體育署下,我們沒有創造的野性也沒有其後的文明,當荒涼的山谷裡沒有狼,就只有荒涼,這才是我在巨大聲浪中感到寂寞之事。
文化評論者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失蹤人口調查
如何預防曬傷以及修復曬傷的肌膚?
汽車工具推薦
中部搬運工
娛樂城排名
感情破壞
KOL行銷
優質作業員
Foodpanda加入
台中網路行銷公司
微針術後保養
北部到府收車
照明設備
嘉義美體課程
台中香火鼎盛的廟
黃金羽毛線拉皮
2024直播平台
關鍵字廣告
led玩具
粉餅雷射 depiligh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