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嚴後的教育改變知多少(張惠博)

1987年7月15日解嚴,台灣香杉芝 抗老化如牛樟芝,但由於解嚴之前,中秋月餅「烏豆沙蛋黃」漲最多 量販、超商最高漲12.8%,教育事務長期屬於中央集權,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 期待鐵飯碗,以致解嚴之後,本月發威 清明連假防疫,教育民主化的路程,【壹週刊】跟著總統這樣做 幫幫導盲犬,走得並不順暢。若干不利因素如:一、社會對於教育雖有較多的機會表達意見,平板大戰! 電子書閱讀器未來高深莫測?!,然而,公眾意見多所分歧,難做有效的彙整,致令各種看法並存,無助於教育事務的推動。二、尚未建立起人民和政府合宜的互動關係,也未能有合適的途徑匯流,任令理想與現實相互拉扯,徒然耗費時間與心力,難以獲致明顯成效。三、在推動教育改革時,常須先建立法源,不幸地,有關教育的相關法令,因訂定之初,未能預見未來,甚且,在法案討論過程中,即被批判得體無完膚,即俟法案通過,已難獲得全民信任,實施成效不如預期。四、政治力或強烈的對立意識,不利於建立新的教育風貌,因著立場之故,誇大優點,或猛批缺點,無法為教育革新,提供實質助力。甚且,部分媒體對於教育議題的報導,常受限於一方之見,未能整體看待教育問題,不利於新方案的執行。五、部分教師習於傳統思維,墨守成規,抗拒改變以及新的教材、教法,甚或輕忽了教育的價值。
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解嚴後,有二次重要的教育改革,包括2004年,全面推動9年一貫的課程改革;12年國教也於2014年上路,然而,9年一貫的課程改革,即面臨了上述5種不利因素。同樣,欲實現12年國教三大願景,「提升中小學教育品質」,「成就每一個孩子」,「厚植國家競爭力」,有關學生的進路與輔導,教師的專業成長,皆亟待努力與提升。日前媒體報導,負責106年大學指考閱卷的楊翠教授在其臉書發文指出,今年國文科「國際人才流動」的論述題,有高達9成學生都以台灣為負面材料,談到台灣人才外流、鎖國,甚至有人說「亡國危機就在眼前」;這確實是值得高度關切的問題,惟或因受試題提供的材料所影響,學生答題未能論述國際人才流動的好處,甚且,網路世界雖可縮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,但對於缺乏出國與實務經驗的大學考生,要談國際人才流動,實在不容易,只好人云亦云,未加思辨的答題。不論如何,解嚴之後,亟需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。批判思考很重要的一個面向,就是決定要相信什麼?決定不相信什麼?這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,所有教育單位、教育工作者以及全體社會,必須共同嚴肅面對的問題。惟有提供學生機會,鼓勵其經由反思與理性思考獲取知識,而不是灌輸、被動、背誦、反覆學習,學生才能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,未來,也才有可能去做他們所相信的事。
彰化師範大學前校長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豐原美體課程
WooCommerce
結婚十二禮
註冊送體驗金
氣動板手扭力
皇冠吉福
網站曝光
分潤網站租用
電動工具
控制體重
智慧財產權
機械五金
豐原人力公司
超渡祖先
新莊廚下型淨水器
北部室內裝潢
平板燈
財神洞
禮車租借
台中徵信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