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中信:從金鐘獎看綜藝節目的產業升級(李明璁)

論壇與專欄 〉
     蘋論:川普的閹割焦慮     司馬觀點:阿勒坡的悲劇     蘋中信:從金鐘獎看綜藝節目的產業升級(李明璁)     「再見」機構傷害:輔導與評鑑並重(胡中宜)     部分負擔:追求正確目標的錯誤手段(紀駿輝、李卓倫)     宋楚瑜參加APEC還有蹊蹺(李華球)     台化彰化廠員工應向誰抗議(張惠博)     偏鄉應開正式教師缺且用在學校(蔡張坤)     《蘋果論壇》徵稿

分享到 Facebook

分享到 Plurk
分享到 Twitter

蘋中信:從金鐘獎看綜藝節目的產業升級(李明璁)

2016年10月12日

更多專欄文章

甫落幕的金鐘頒獎典禮,加護亞依攜女2婚 榮倉奈奈閃嫁底迪,雖是跨越半個世紀的第五十一屆,屋藏炸藥 泰百警逮土耳其男,然眾星雲集、行禮如儀的發言,台灣下午發生地震 嘉義市發生規模3.3地震,似乎也沒有太多令人驚豔激動的新鮮宣告或深沉反思;倒是李天柱的恐同論與吳宗憲的「內地化」,中信史上最夯 詹子賢火 單季3人單場3響砲,毫不掩飾地激怒了千萬觀眾。慶幸有社群網路與無數自媒體,史上最近小行星 16日安全飛掠地球,即時熱議反制了這些得獎哥們自鳴得意的歧視心態與媚中姿態。甚至不用等到隔日主流媒體報導,日圓貶破100、央行尾盤逆襲 新台幣收30.218、貶值1.9分,自由言論的權力制衡,外交困境 迫北韓示好,在典禮仍在進行的當下便已同步完成。手機與電腦平行甚或取代了電視,年輕世代不再如其父母輩只是陷入收看的儀式(單向而被動地閱聽),他們早已習於一邊觀賞一邊點評,在接收資訊的同時更發出情緒、產出論述。
這場多屏革命至少已有10年歷史,也使得全球電視的產製邏輯與消費型態,面臨無可抵擋的瞬息萬變。但很諷刺的,從本人近3年擔任過兩屆金鐘獎評審的觀察看來,不得不說台灣本地電視產業的進步速度和幅度,多數仍跟不上數位潮流。尤其是老梗充斥的綜藝節目,比諸年年都有認真佳作的戲劇節目,令人嘆息。
多老梗綜藝迷出走其實今年金鐘特別新設了「節目創新獎」,鼓勵在製播技術或節目模式有革新貢獻者。這個新獎項理應受到關注討論,只可惜綜藝化的新聞只會炒作50年如一日的綜藝話題(比如吳宗憲一掃去年怨氣拿下主持人獎),結果兩個入圍節目:TVBS的《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》(得獎者)和在公視播出的《一字千金》,始終沒能在輿論繼續激盪創新的想像火花。上述兩個節目在聯結網路社群與手機App等面向上,比起本地節目的確相對進步,然而若以全球(亦或只是東亞)標準,也僅是趨勢中的基本跟進。殘酷地指出這點,絕非作為評論者自大的刻薄,而是感同身受周遭許多日韓綜藝迷的出走心情:鄰國節目那麼推陳出新、創意十足,在技術、形式與內容上都完勝不好笑、不感人也不驚奇的台式綜藝,叫年輕世代如何不受其吸引。對此,電視圈盛行一種抱怨,源自5年前詹仁雄先生的議題設定: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」。綜藝大咖們總以製作經費有限或國內市場太小為由,迴避自身想像力消散的責任。於是一切的重複與抄襲,都只因預算不足且「觀眾愛看」。而與此相對的,則是堅守使命與講究質感的公共電視,卻弔詭地始終未投入更多人力物力,製作雅俗共賞、能引領話題風潮的綜藝節目。如果公視覺得BBC從2004年開播的選秀綜藝《舞動奇蹟》太過華麗花錢,難以仿效,或許NHK低成本而高收視、在搞笑中推廣表演藝術的《小品劇場》,可以給些靈感。
公視應降身段挑戰初步統計,今年度公視已獲124筆國內獎項的入圍肯定(含得獎),其中屬於廣義的綜藝類型節目(包括綜合類與行腳類),卻僅4個節目共7項(皆僅入圍而未獲獎)。《一字千金》入圍此屆金鐘3項佔比最大,但該節目僅由公視監製,實質上是全能製作公司執行。很顯然,相較於在新聞、教育文化與戲劇節目的耕耘與收穫,公視尚不足以將其公共化理念,放置在更具庶民氣味的綜藝節目之經營。我不敢斷言,公視是否因而坐實大眾對其「曲高和寡」的菁英化刻板印象。但面朝新時代的公視,若不敢放開嚴肅身段迎向商業挑戰,無法更跨界混融、聯結多屏互動,製作不僅叫好也要叫座的創新節目,並藉此刺激疲軟怠惰、依賴中國又缺乏創意想像的商業電視體系,那麼在「閱聽眾無祖國」的全球媒體景觀中,台灣可能更趨邊陲。
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
有話要說 投稿「即時論壇」,

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鍊結加入書籤。

回應已關閉。



老虎機
台中人力粗工
財神爺
工地臨時工
苗栗寬頻安裝
Tray盤
飯店制服訂製
fb直播平台
新莊飲水機
高級瓶裝水
東森商城收費
台中最大關帝廟
機車工具零售
M10鑽石開孔器
發財年燈
網站優化
神岡臨時工
制服設計
精胺酸功效
台北 淨膚雷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