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彙整:蘋中信:上升的台中地平線(劉克襄)

林奕含事件讓媒體上了一堂課(孔令信)

網路媒體「風傳媒」、「報導者」、「SOS」、「鏡傳媒」及「上報」等搶攻新世代讀者的眼睛,港日米其林名店 搶進台灣,主要訴求對象是分眾。網媒對即時新聞的著力較少,致台鐵:危機處理先坦承現狀(陳威志),主因人力不如傳統主流媒體,台大生虐殺2貓 各遭求刑6月,與其主打講究速度的即時新聞,謝金燕 VCR全文 滿紙血淚,不如主打深度、專題或圖表新聞反而更能吸引分眾。「報導者」運用深度報導挖掘新聞,蘋中信:上升的台中地平線(劉克襄),深知新聞的經營並非「以快制快」,中華職棒/玩真的!義大犀牛曾向王建民開價,何況現在早就不是搶獨家新聞的時代,你的獨家很可能在0.5秒後被對手「複製-改寫-貼出」而破解。
在搶即時新聞之際,還得冒著可能因查證不足而出錯的風險,雖靠「更正」來補救,但錯誤訊息在第一時間已對採訪對象造成致命的傷害。更正稿所能挽回的終究有限,這也是媒體搶即時新聞最引人批判的地方。
女作家林奕含之死引爆了社會的震撼,對媒體來說也上了一堂課,特別是在報導當事者姓名的適當時機,一度「上報」和UDN的小編引爆了一場激戰,這場小小的戰爭激起很大的漣漪──對新聞報導當事者的尊重應從何時開始?傳統的以代號來取代,在圖像上以馬賽克隱去可以辨識出當事人的可能性都是消極作法,這也是傳統媒體在規避法律╱搶獨家或搶收視率的必要手段。網媒呢?在「上報」與UDN小編的戰爭中,隱約也看到為「點閱率」而拼搏的痕跡。
要經查證確實真相隨著衛福部在了解報導林奕含事件事關公益,媒體報導可直書本名後,爭議告一段落。可是,新舊媒體對新聞的散播與效應擴散,可能比對新聞的當事人的尊重還要關注,無疑地,這又是媒體讓人詬病的地方。而今,林奕含事件再度引爆新爭議,有關於林奕含遭出版社「解約」的衝擊被「報導者」報導出來。讓林奕含之死又有了新事證,關係此事的出版社總編卻未被採訪,讓這篇報導只有「一面之詞」少了平衡報導。這位總編覺得「走投無路」,而欲尋短明志,「報導者」趕緊道歉。對關心林奕含的人士來說 ,不捨是人之常情,她的故事也會被陸續挖掘出來。值得注意的是自殺絕非只有單一因素,對尋短者來說,他╱她的痛楚常常不是他人所能體會與理解的,光憑猜測或隻字片語就要拼湊出死因是高難度的調查,只是大家都太關心林奕含,只要找到點線索就馬上要伸張正義。媒體同樣也會有類似的激情而忽略了查證再查證的鐵律。相信「報導者」在這個事件得到教訓,也希望所有媒體同樣記取教訓,我們要新聞要真相,要的是經過查證確實的真相,是讓正反兩邊都能說明自己立場的事實,而報導新聞永遠是站在關懷社會與人的立場出發,不是只為了點閱率或發行量而做報導!
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

已標籤 , , , , , | 發表迴響